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政务公开  >  市内要闻

赤峰市锚定“三链协同” 推动文冠果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赤峰市立足本地资源禀赋,以产业升级为核心目标,通过“生态筑基、产业延链、创新赋能”三链协同模式,推动文冠果产业实现从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高效转化。截至目前,全市文冠果人工林面积达70.73万亩,占全国总量的17.7%,种子年产量约100万公斤,已初步形成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新业态,为北方地区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赤峰样板”。

生态筑基,厚植产业发展根基

赤峰是我国北方最早种植文冠果的地区之一,境内现存文冠果古树群6处、古树87株,最大树龄超300年,翁牛特旗梵宗寺内280年树龄的文冠果古树至今枝繁叶茂。文冠果作为抗旱节水、防风固沙的先锋树种,耐寒、耐旱、耐盐碱、耐贫瘠的生物特性,使其成为赤峰市生态建设的重要选择。

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赤峰市掀起文冠果规模化种植热潮。1963年,自治区在翁牛特旗建立全国首个文冠果国营林场,至1970年全旗种植面积近10万亩。此后,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文冠果种植逐步扩展至全市。阿鲁科尔沁旗目前保有面积达36万亩,是全国县级最大基地;巴林左旗保存有全国最完好的文冠果天然次生林,面积达6.3万亩。2021年以来,赤峰市委、市政府连续三年列支3000万元专项支持,争取自治区2.7亿元植被恢复资金,累计新建高标准示范基地4处、标准化基地6处、万亩集中连片基地1处,新增种植面积19.03万亩。三代人60年的绿色接力,构筑起兼具生态与经济价值的“文冠宝库”。

产业延链,释放资源转化效能

立足文冠果“花可观赏、叶可制茶、果可食药、籽可榨油”的多元价值,赤峰市推动产业从种植向精深加工延伸,目前全市文冠果加工企业达10家,2024年综合产值超1.5亿元。

在产品开发上,企业各有突破:赤峰市北方粮仓科技有限公司采用乌龙茶工艺制作文冠果茶,2024年销量达1万余斤,预计2025年产品产值突破1500万元。

内蒙古文冠庄园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融合安化黑茶工艺,建成5800余亩原料林示范区及3条中试生产线,研发出冷榨食用油、保健油等系列产品。

内蒙古元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成全区首个年加工2500吨原材料的食用油生产线,实现文冠果油量产。

内蒙古沙漠之花生态产业科技有限公司建成“木本油料树种产品中试研发中心”,配备亚临界萃取等设备,推进油脂、饮料等产品中试。目前已形成文冠果油、茶、止痛贴、含神经酸小米粉等多元化产品矩阵。

创新赋能,破解产业发展瓶颈

赤峰市持续加大科研投入,累计投入1000余万元开展科技攻关,选育审定十几个文冠果新品种,在全国率先推动产品市场准入,加快文冠果油、叶、花等新食品原料认证。内蒙古中果文冠农林发展有限公司与高校合作,突破文冠果无性规模化繁育技术瓶颈,为产业规模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接下来,赤峰市将以《赤峰市文冠果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30年)》为指引,聚焦“三基地、两园区、一中心”布局,强化资源管护,加大现有70.73万亩文冠果科学管护投入,通过退化林修复拓展种植空间;深化科研攻关,破解“千花一果”结实率低等问题,围绕核心价值“神经酸”开发拳头产品;培育龙头企业,引进央国企等大型集团,打造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提升品牌影响力,积极申报“中国文冠果之乡”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挖掘文冠果历史文化内涵,发展生态文旅IP,力争将文冠果打造成富民强市产业。


【字体: 】 【打印】【关闭

相关文章

  • 主办:赤峰市林业和草原局
    承办:赤峰市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
    联系电话:0476-8833817
  • 蒙ICP备19002662号-1    
    蒙公网安备 15040402000140号
    邮编:024005
  •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4000041
    地址:赤峰市松山区新城玉龙大街77号
  • ../../../material/images/wx.jpg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