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1年全面推行林长制,到2022年成为赤峰市级林长制“抓示范、提质量”示范点,再到2024年荣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长制激励表扬——敖汉旗始终锚定“生态立旗”战略,将林长制作为激活林草资源保护发展的“关键抓手”,一步步实现从“有名有实”到“有能有效”的跨越,蹚出了一条林草资源治理的特色路径。
强化顶层设计,让林长制变身“林长治”
要让林长制落地见效,“顶层设计”是关键。敖汉旗从组织、制度、责任三大体系入手,为林草保护发展筑牢“四梁八柱”。
建强组织体系,成立林长制工作领导小组,旗乡两级林长办全部实体化运行,组建由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总林长的“一长两员”队伍(各级林长447人、监督员272人、护林员1163人),形成“总林长统筹、旗级林长协调、乡级林长落实”的工作格局。
完善制度体系,构建“1+N”制度框架,印发总体实施方案及林长会议、巡查、督查、信息公开等配套制度,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共同签发林长令8份,让林长制“有章可依”。
压实责任体系,将督查考核一体推进,各级林长紧盯“责任田”,累计巡查46413次,解决实际问题876件;制定考核细则,对18个乡镇苏木街道和4个国有林场定量考核,每年评选表彰优秀林长38人、“最美护林员”21人,对失职护林员动态淘汰,以奖惩促担当。
抓实源头管理,给一草一木配上“专属管家”
为激活基层力量,敖汉旗充分发挥林长制“直通车”作用,把保护责任落实到“最后一米”。
网格化划分,将全旗560万亩林地、106.8万亩草地划分为1035个林草资源责任网格,每个网格明确1名村级林长、1名监督员和1名专职护林员,实现“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
协议化约束,针对部分林草经营主体“重开发、轻保护”问题,由村嘎查委员会与经营者签订林地保护协议78656份、草牧场保护协议3604份,拧紧资源保护“安全阀”。
专业化建队,为解决森林公安转制后基层执法力量不足问题,从旗公安协勤大队、旗直执法机构等选调16人,重建基层林草行政执法队伍。
规范化示范,打造古鲁板蒿镇、丰收乡及房申村3个乡村两级示范点,对护林员实施“统一编号、统一服装标识、统一巡护装备、统一巡护职责、统一管理职责、统一考核奖惩”的“六统一”管理,通过专题培训、技能比武提升队伍素质,夯实基层治理能力。
拓展协同合作,共下林草保护“一盘棋”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敖汉旗通过林长制汇聚21个成员单位力量,破解“小马拉大车”难题,形成齐抓共管格局。
创新“林长+”机制,推出“林长+警长”“林长+检察长”等协作模式,实现“1+1>2”效果。比如,由旗检察院牵头打造自治区首个生态修复基地(规划300余亩,集司法惩治、生态修复等功能于一体),责令涉林草案件当事人“补植复绿”,累计收取修复资金130余万元,完成两期修复工程;合力保护古树,打造“党建红、检察蓝、生态绿、乡村美”千亩沙棘产业试点;联合赤峰市生态环境局敖汉旗分局,建成130余亩生态环境损害异地补植复绿基地。
建强宣传协作机制,部门联动打造党建引领义务植树“红色基地”、生态修复“蓝色基地”、林长履职示范“绿色基地”,建设林长制文化长廊;设立300余块宣传路牌,组建3支联合宣传小分队,常态化向群众宣讲林草法规及管护意义,夯实群防群治思想基础。
创新数字护绿,实现“天上看、地上护、网上管”
在“人防”基础上,敖汉旗加码“科技赋能”,让林草管护更智能、更高效。
搭建智慧平台,投资近4000万元建立智慧林草视频监控平台,在原有38个森林防火监控点位基础上,新增40个热成像双光谱云台监控点位,配备智能烟火识别算法,实现全天候、全方位巡航监测。
科技助力巡护,购置固定翼无人机开展巡护,应用北斗系统助力植树造林,构建森林草原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等领域的“立体化智慧管理”体系。
实战成效显著,2021年大黑山林场40棵松树被盗挖,公安机关借助智慧平台快速提取证据,3天打掉跨内蒙、山东的作案团伙;黄羊洼镇造林地块应用北斗导航自动驾驶植苗机,1台机器1天可栽120亩,较人工减少36%成本,大幅提升作业效率。
促进价值转换,让“林长上山”带动“财富下山”
作为“绿色敖汉”,如何从“绿起来”向“富起来、美起来”转变?敖汉旗明确,各级林长既要护绿,更要“点绿成金”。
几年来,各级林长带头发展林产品精深加工、草产业、碳汇产业、经济林、林下经济、生态旅游六大主导产业,领办打造退化林分改造文冠果基地、沙棘基地、少花蒺藜草科技试验基地、森林康养基地等精品示范基地92处,为林草企业协调解决资金、技术、人才等问题52个。
如今,沙漠之花生态产业科技有限公司成为国家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津垦牧业获得牧草有机认证,文冠庄园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长为中国最大文冠果农业科技企业之一。2024年,全旗林草经济产值达14.53亿元,真正实现“林长上山护绿,财富下山富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