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1200多平方公里的大局子林场宛如一块镶嵌在草原腹地的绿色翡翠。在这里,场区扑火队队长王景峰与响水扑火队队长谷海坤,以脚步丈量每寸林地,用行动守护生态安全,凭日复一日的坚守与协作,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植林海,成为基层护林人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典范。
王景峰:以实干筑屏障,做原始林区的“守护者”
作为土生土长的林场人,王景峰对这片原始林区有着刻进骨子里的珍视。担任场区扑火队队长的十余年间,他带领队员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护林答卷”——年均完成1.8万公里巡护任务,1200多平方公里山林里的险段分布、古树位置,他都烂熟于心,仿佛脑海里装着一张“活的生态地图”。
每年春季,是林木生长与防火的关键期,王景峰会带头开展古树“体检”:清晨带着工具上山,查看树干病虫害、记录新芽长势、清理树下易燃物,常常忙到深夜才伴着星光返程。“每棵古树都是生态活化石,守好它们,就是守护区域生物多样性。”他的这份执着,让林场古树群始终保持旺盛生机。
面对破坏生态的行为,王景峰从不让步。他带领队员年均清理违规放牧点20余处,针对越野车非法穿越的顽疾,创新“定点值守+动态巡查”机制,2024年查处违规车辆29辆,为克什克腾旗唯一保存完好的原始林区筑起“防火墙”。作为全旗国营林场扑火队“元老级”教官,他还创新“理论+实战”培训模式,手把手教队员操作风力灭火机、切割火线,累计培训300余人次,如今学员已成为各林场护林防火的中坚力量,让生态守护的火种代代相传。
谷海坤:以坚守护水源,做潢源湿地的“守脉人”
谷海坤带领的响水扑火队,守护的“潢源保护区”是重要水源涵养地,其生态状况直接关系下游河流生态平衡。为精准掌握生态变化,他带领队员建立12个生态监测点,五年来累计记录的植被覆盖率、野生动物活动数据装满3个档案盒,为科学保护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在打击非法采挖中,他带领队员顶高温、冒严寒,在杂草丛生的河道徒步巡护,累计截获非法采挖药材500余公斤,以“零容忍”态度守护生态红线。
曾服役于大兴安岭森警中队的谷海坤,将军人的担当融入护林工作。2019年暴雨夜,响水电站堤坝出现管涌,他带领15名队员在齐腰深的洪水中连续奋战8小时,用沙袋筑起防渗墙,保住了下游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2023年西拉沐沦特大桥项目部突发火灾,他带领队员顶着浓烟冲锋在前,20多小时的连续扑救让所有人安然无恙,而他们的防火服已布满火星烧出的孔洞、靴子底也被烤得变了形。日常工作中,响水扑火队更化身“林区服务队”,年均帮助牧民找回陷入泥沼的牛羊50余头、救援被困车辆20余次,旅游旺季常态化开展“捡垃圾”行动,用点滴付出让潢源的水更清、草更绿。
“双星”联动织密保护网,共绘生态同心圆
王景峰与谷海坤带领的两支队伍,构建起“东西呼应”的全域守护格局。他们将全场划分为9个生态保护网格,建立每月交换巡护日志、每季度联合演练机制,确保生态监测无死角、应急处置无缝衔接。在日常工作中,两队联合开展“爱林护草”宣传活动,足迹遍布周边嘎查村,通过帮助群众清淤通路等实际行动,让生态保护理念深入农牧民心中,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护林合力。
草木无言,见证坚守;山水有情,铭记担当。每一棵挺拔的青松,都凝结着护林人的心血;每一片宁静的林海,都流淌着守林人的忠诚。当晨光穿透林海,洒在两队队员共同筑起的生态保护示范岗上,这片绿色净土,愈发生机盎然。王景峰与谷海坤的故事,是新时代护林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缩影,在克什克腾旗的莽莽群山中,这对护林双星将继续闪耀,而他们对生态的执着守护,也必将随着岁月流转,生生不息,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