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牛特旗,地处全国四大沙地之一的科尔沁沙地西缘,曾经黄沙漫天的荒漠正经历一场华丽蜕变。当地创新实践的“以路治沙”模式,不仅筑起了一道道抵御风沙的绿色屏障,更铺就了一条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的康庄大道。
来自阿什罕苏木乌兰敖都嘎查的牧民那木吉拉深切感受到了“以路治沙”带来的变化,他感慨道:“现在每家每户路口都修得特别好,方便多了。把沙子封好,植被就长起来了,最终受益的还是牧民。”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沙区群众对这一模式的认可与满意。道路的畅通让物资运输更加便捷、植被的恢复让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而这一切都转化为牧民实实在在的收益。
曾经,肆虐的风沙不仅侵蚀着农田、牧场,更制约着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产生活深受其扰。“过去一到刮风天,出门都得裹头巾,不然沙子能灌满口鼻。地里的庄稼也常被沙埋,一年忙到头收成没多少。”当地牧民回忆起往昔的沙患仍心有余悸。恶劣的生态环境成为摆在翁牛特旗面前最大的发展难题,寻找一条有效的治沙之路迫在眉睫。
面对严峻的沙化形势,翁牛特旗委、旗政府经过深入调研和反复论证,创新性提出了“以路治沙”理念。这一理念的核心在于通过修建公路构建起治沙的骨架网络,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的治沙造林工作。公路的修建不仅解决了治沙物资运输和人员通行的难题,更通过路域绿化形成了第一道防风固沙屏障。
在具体实践中,翁牛特旗采取了先修路、后治沙、再致富的“三步走”策略。尤其在公路建设上,当地持续加大投入力度,2023年以来,新开通6条穿沙公路,经过不懈努力,已形成“六横十一纵”的穿沙公路网格体系。这一完善的公路网络优先连接治沙重点区域和城镇的主干道,同时配套建设乡村砂石路和作业路,为沙地治理攻坚闯出新路子。
而“路修到哪里,治沙网格就编织到哪里,绿色就延伸到哪里”正是翁牛特旗“以路治沙”模式的生动写照。当地以公路为轴线,向两侧延伸开展治沙作业,建设宽幅防护林带,采用杨树、沙棘、柠条等耐旱树种,构建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防护体系。同时,依托便捷的交通条件,大规模推广机械化治沙作业,提高了治沙效率。
“以路治沙”模式的实施,不仅有效遏制了沙化扩展的趋势,更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沙区的土地价值不断提升,为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创造了条件,实现了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的高效转化。
在发展产业的同时,翁牛特旗还依托沙区独特的自然风光和生态治理成果,探索推广沙漠生态旅游。创新“公路+生态+产业+旅游”等多位一体融合发展模式,打造“产业因路而兴、农村因路而美、农民因路而富”的绿富同兴精品示范路,实现保护生态与改善民生的良性循环。
如今的翁牛特旗,黄沙肆虐的景象已得到根本改变,公路两侧绿树成荫,曾经的流动沙地变成了绿洲,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以路治沙”模式将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治理有机结合,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彰显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下一步,翁牛特旗将继续深化“以路治沙”模式,进一步完善公路网络,扩大治沙成果,推动生态治理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让沙区群众在生态改善中获得更多实惠,持续绘就绿富同兴的美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