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赤峰市巴林右旗宝日勿苏镇,昔日黄沙漫卷的万亩荒山,如今已蜕变为一望无际的文冠果林海。这里不仅有全国领先的文冠果规模化种植基地,更矗立着一座集“政产学研用”于一体的科技小院——巴林右旗文冠果科技小院。它以科技为笔、生态为墨,在科尔沁沙地边缘书写着“生态治理+产业振兴”的新篇章,成为赤峰市绿色发展的亮眼名片。
从黄沙到绿海:文冠果的生态逆袭
走进巴林右旗宝日勿苏镇万亩文冠果基地,连片的文冠果树舒展着枝叶,紫红色的花朵在风中摇曳。很难想象,如今这片“绿铺原野”,曾是当地百姓眼中“种啥啥不成”的沙地荒滩。
“文冠果是‘造林先锋’,耐旱、耐贫瘠,主根能扎到3米深,固沙保水能力特别强。”基地技术人员介绍道。依托巴林右旗独特的地理优势,年均2800-3200小时的日照、10-15℃的昼夜温差、中性至微碱性的沙壤土,文冠果在这里不仅扎下了根,更展现出惊人的生态价值:5000亩核心基地每年固碳增氧超万吨,有效遏制了沙化扩展,让昔日的“生态痛点”变成了“绿色屏障”。
如今,基地已形成“防风固沙林+文冠果经济林+林下经济”的立体生态模式,樟子松防风网格护卫着文冠果林,林间套种的中草药既提升了土地利用率,又为生态系统增添了多样性。站在观景台远眺,林海与蓝天相接,成为巴林右旗“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动注脚。
产学研协同:科技小院的创新引擎
“这片低产林用了‘高接换冠’技术,明年产量能翻3倍!”在科技小院的试验田里,大连民族大学阮成江教授正带领研究生查看嫁接后的文冠果长势。作为科技小院首席专家,他团队研发的 “文冠果丰产高接换冠分子设计方法”专利,已为赤峰市50余万亩低产林改造提供了技术支撑。
占地3500平方米的科技小院,是创新的“心脏”。走进博士工作站办公区,墙上的“智慧果园监测系统”大屏正实时跳动着土壤湿度、虫情数据——通过物联网设备,基地的每一株文冠果都有了“电子档案”。实验室里,基因测序仪、核磁共振含油率测定仪等先进设备整齐排列,研究生们正忙着分析文冠果种子的含油量;培训室里,农户们围着专家请教修剪技术,笔记本上记满了“精准施肥”“绿色防控”等专业术语。
“我们与大连民族大学共建了博士工作站,突破了无性繁育技术瓶颈,还开发出文冠果茶、神经酸口服液等10余种产品。”内蒙古中果文冠农林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科技小院的“魔力”,在于打通了“实验室到田间”的最后一公里:高校的科研成果在这里落地转化,农户的技术需求在这里快速响应,形成了“专家+研究生+农户”的协同创新链。
产业融合:一颗文冠果的价值裂变
在科技小院的产品展示区,文冠果的“全身都是宝”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冷榨的文冠果油金黄透亮,富含稀缺的神经酸;烘干的文冠果叶制成了清香的保健茶;就连果壳也被开发成了文创摆件。“一颗文冠果从种植到加工,价值能提升10倍以上。”小院的技术骨干拿起一瓶神经酸口服液介绍道。
依托科技小院的研发能力,基地已建成文冠果茶烘焙生产线、植物油精炼车间,正在推进的神经酸提取项目将进一步挖掘果实的药用价值。更令人期待的是“文冠旅游小镇”规划——春季赏花、夏季研学、秋季采摘、冬季品果,文冠果不仅能“结果”,还能“接客”。目前,小镇已规划完成民宿主体建设布局,建成后预计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带动餐饮、零售等相关产业。
信息走廊里,图文展板详细记录着产业融合的“成长轨迹”:从单一的种子销售,到“种植+加工+文旅”三产联动,再到“文冠果+富硒”“文冠果+文创”的多元拓展,一颗小果实正撬动起大产业。
富民兴村:生态与经济的双赢答卷
科技小院的培训体系是富民的关键。每季度举办的种植技术培训班,每年组织的“农户进高校”进修,让更多的农民成了“土专家”。以前凭经验种,现在按规程来,产量高了,收入稳了。
据测算,到2027年,巴林右旗文冠果种植面积将扩展到5万亩,全产业链产值预计突破5亿元,带动就业超2000人。从生态效益到经济效益,从技术突破到民生改善,文冠果产业正成为巴林右旗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从沙地治理到科技赋能,从单一产业到三产融合,巴林右旗文冠果基地与科技小院的实践,勾勒出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和谐画卷。这里不仅是文冠果的“黄金产区”,更是科技助力绿色发展的示范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