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政务公开  >  市内要闻

祥云润果:刘云祥和他的富硒苹果梦

荒沟突围:从“种一坡打一簸箕”到果香漫谷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大城子镇松树台村,百花谷的秋日总被果香浸润。2025年9月,漫山的苹果红得透亮,像给山谷披上了一层胭脂色的纱。68岁的刘云祥站在果树下,草帽檐压得稍低,遮住额头的汗珠,却遮不住眼里的光——他正给一群城里来的游客递苹果,粗糙的手掌抚过果面,那触感像是抚摸自己养大的孩子。

“尝尝,咱这‘三棱山’富硒苹果,脆得能听见响!”他嗓门洪亮,带着庄稼人特有的朴实热情。游客咬下一口,汁水瞬间迸出,忍不住赞叹:“真甜!这苹果味儿正!”

谁能想到,眼前这片“果香能飘出十里地”的果园,二十多年前竟是当地人口中“养活不了几十口人”的荒沟。2006年之前,松树台村人均不到十亩山地,土层薄得像张纸,庄稼“种一坡,拉一车,打一簸箕,做一锅”,穷得连买盐的钱都要掰着花。刘云祥那时在外搞建筑,也算“挣到了钱”,但每次回村,看到乡亲们守着荒山受穷,心里就像被针扎。

“那时候,村里孩子见了苹果跟见了宝贝似的,我就想,咱这山沟要是能种出好苹果,乡亲们不就有盼头了?”带着这股执念,刘云祥揣着全部积蓄,又找亲戚朋友东拼西凑了400多万元,毅然回了村。

拓荒的日子,是真苦。山坡陡得站不稳,他就带着人用镐头一下下凿,铁锹铲下去,带起的全是碎石子。更要命的是缺水——山涧的溪水细得像丝线,根本不够浇地。刘云祥不信邪,带着人满山找水源,打了十几个井眼,钱花了好几万,却只打出几捧黄泥水。“有回打井,机器轰鸣了一天,最后就渗出几滴浑水,大伙儿都泄了气。”他却咬着牙,“水是命根子,咱再想办法!”

后来,他领着人在山根挖了几个大水窖,又顺着山势修引水渠,把山泉水一点点“截”进果园。夏天太阳毒,他光着膀子在水渠边守着,生怕水被蒸发掉;冬天冻得手裂口子,他还在清理水渠里的冰碴。就这么死磕了大半年,终于让溪水“乖乖”流进了果园。

树苗种下了,新的难题又来了:土壤太贫瘠,树苗长得蔫头巴脑。刘云祥蹲在地里,扒开土层一看,心凉了半截——土是灰黄色的,硬得像块砖,根本锁不住水肥。他跑到县农业局请教专家,又去邻县的果园取经,最后得出结论:得先养地。

十年磨“硒”:土壤里的“营养革命”

2013年,一次农业展销会上,刘云祥第一次听到“富硒农业”的概念。“专家说,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富硒食品能增强免疫力。”他眼睛一亮,“咱山沟的土,说不定能‘喂’出富硒苹果!”

可“富硒土壤”不是变戏法。刘云祥请来深圳汉丰农业的技术人员,一头扎进了土壤改良的“持久战”。第一步,就是跟化肥“决裂”。“那时候,用化肥见效快,乡亲们都习惯了。我跟大家说‘别用化肥了,咱用羊粪、牙髓这些有机肥’,好多人不信,说‘老刘你疯了吧,不用化肥能长果子?’”

刘云祥没争辩,带着自家几亩地先试。他拉来整车腐熟的羊粪,一锹一锹往地里铺,再用农具细细翻耕,让有机肥和土壤充分融合。“那味儿,隔着老远都能闻见,可我知道,这是在给土地‘喂饭’。”

有机肥起效慢,头两年,苹果长得又小又慢,产量低得可怜。有人开始议论:“看吧,不用化肥就是不行,这不是瞎折腾吗?”刘云祥压力山大,但他认准了“土壤是根”的理,硬是扛了下来。“土壤改良是个慢功夫,就像养孩子,得耐心等它长大。”

除了有机肥,他还引入螯合技术,把硒元素通过特殊工艺“螯合”到肥料里,让土壤能慢慢吸收。年复一年,荒沟的土渐渐变了样:从灰黄变得黑润,用手一捏,能感觉到沉甸甸的“劲儿”。2022年,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报告送到刘云祥手里时,他激动得手都抖了——苹果每公斤硒含量达到70微克!

“专家跟我说,‘老刘,你这土养得好,硒是从土壤里天然吸收的,是真富硒!’”那一刻,刘云祥觉得这些年的苦都值了。

富硒苹果一上市,就成了市场的“宠儿”。它不仅保留了苹果本身的脆甜,还多了“营养健康”的标签。“现在年轻人讲究‘吃要吃个明白’,咱这苹果既有口感,又有营养,他们抢着买。”刘云祥说,富硒苹果让每亩地的收入比普通苹果多了一万多元,“乡亲们看着真金白银进了腰包,都主动来找我,要改种富硒果。”

“四张名片”:给苹果穿上“新衣裳”

宁城苹果的名气越来越大,可市场上的“李鬼”也多了起来。“有回我在外地市场,看到贴着‘宁城苹果’标签的果子,吃起来又酸又涩,把咱的牌子都砸了!”刘云祥又急又气,“咱的果子不能被这么糟蹋!”

2015年,他一咬牙,拿出积蓄注册了“三棱山”商标,成为赤峰市第一家拥有苹果注册商标的果农。“咱的苹果,得有‘身份证’!”

有了“身份证”,刘云祥没满足,又开始琢磨给苹果“升级”。他联合合作社,给“三棱山”富硒苹果打造了四张响亮的“名片”:

“身份证苹果”:溯源到每一棵果树

每箱“三棱山”苹果,都贴着一个溯源二维码。游客用手机一扫,就能看到这箱苹果来自哪片果园、哪棵果树,甚至能查到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喷药、什么时候检测的硒含量。“现在大家都怕买到假货、次货,有了溯源码,心里就踏实了。”刘云祥说,有次一个上海的客户扫码后,专门打电话来:“老刘,你这苹果透明得很,我信得过!”

“功能性苹果”:吃出来的健康

“现在人不光要吃饱,还要吃好、吃健康。”刘云祥指着树上的苹果,“咱这富硒苹果,就是‘功能性食品’。硒能抗氧化、增强免疫力,特别适合老人和孩子吃。”为了让大家相信,他还把检测报告打印出来,摆在采摘园门口,“用数据说话,咱不吹牛。”

“文化苹果”:果香里的乡愁

刘云祥在果园里搞起了“文化牌”。春天,办“百花谷赏花节”,千亩果花盛开,吸引城里人来踏青;秋天,办“富硒苹果采摘节”,配上民族歌舞、民俗体验,让游客既能摘苹果,又能感受乡村文化。“有个游客连续四年都来,说‘在这儿摘苹果,能找到小时候的感觉’。”他觉得,苹果不光是水果,更是承载乡愁和文化的载体。

“健跑苹果”:跑遍全国的好果子

苹果丰收了,怎么卖出去?刘云祥盯上了物流。他多次跑到快递公司谈判,最终和百世快递达成合作,开通了“绿色通道”。“现在发往北京,当天就能到;最远的海南、新疆,三天也能到。而且运费特别低,二十斤装的箱子,运费不到十五块。”靠着这“健跑”速度,“三棱山”苹果占领了上海、广州的市场,还通过电商卖到了全国。

去年宁城苹果滞销,果农们急得掉眼泪。刘云祥牵头,联合赤峰龙头企业协会、消费扶贫促进会、苹果产业协会三家,发起“消费扶贫倡议”。“全市的龙头企业都来帮忙,一下子卖了几十万斤苹果,解了大伙儿的燃眉之急。”他说,“乡亲们的辛苦,不能白费。”

荒沟变“金沟”:带着乡亲奔富路

刘云祥的果园越做越大,还成立了百花沟苹果合作社,把60多户果农“拢”到了一起。他把自己摸索出的富硒种植技术,毫无保留地教给大家。

一位村民还记得,自己刚开始种苹果时,果树长得歪歪扭扭,结的果子又小又丑。刘云祥知道后,特意跑到她家果园,蹲在泥地里,手把手教她修剪枝条、疏花疏果。“刘理事长不嫌脏不嫌累,教得可细了。现在我家的苹果,每年能卖四五万呢!”

合作社实行“三统一”:统一采购农资,降低成本;统一技术标准,保证品质;统一品牌销售,提高价格。“以前各家各户自己卖,收购商压价压得厉害,一斤苹果才卖一两块。现在统一卖,能卖到五六块,还不愁销路。”一位果农算了笔账,加入合作社后,他家每亩地能多挣三千多块。

如今的百花沟,早已不是当年的荒沟。春日,千亩果花如云似雪,游客络绎不绝;夏日,溪水潺潺,绿树成荫,人们来戏水纳凉;秋日,果香满谷,采摘游热闹非凡。村里人家搞起了颐养民宿,“游客来了,能住下来,清晨听鸟鸣,傍晚看山雾,夜里枕着溪水声睡觉。”刘云祥笑着说,“生态好了,收入高了,村子也活了,这就是乡村振兴的样子。”

老骥伏枥:果香未尽梦想不止

68岁的刘云祥,背有些微驼,头发也白了大半,但只要一进果园,腰板就挺得笔直,眼神里的光像年轻人一样亮。有人劝他:“老刘,干了这么多年,该歇歇了。”他却摆摆手:“看着这满山的果树,看着乡亲们腰包鼓起来,我就觉得有使不完的劲儿。”

他还有不少“小目标”:要把富硒苹果的种植规模再扩大,让更多乡亲跟着富起来;要开发苹果深加工产品,比如苹果干、苹果汁,把产业链拉长;还要把“三棱山”品牌打得更响,让宁城富硒苹果走出内蒙古,甚至走向全国、全世界。

秋日的阳光透过果叶,在刘云祥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他又钻进了果园,仔细查看每一颗苹果的长势,手指抚过粗壮的枝干,像是在和老朋友对话。这片他用汗水浇灌的荒沟,如今已成了盛满希望的“金谷”,而他的富硒苹果梦,还在枝头蓬勃生长,如同那些迎着阳光的果实,向着更广阔的天地伸展。


【字体: 】 【打印】【关闭

相关文章

  • 主办:赤峰市林业和草原局
    承办:赤峰市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
    联系电话:0476-8833817
  • 蒙ICP备19002662号-1    
    蒙公网安备 15040402000140号
    邮编:024005
  •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4000041
    地址:赤峰市松山区新城玉龙大街77号
  • ../../../material/images/wx.jpg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