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政务公开  >  市内要闻

敖汉旗长胜镇:以“绿”为笔 绘就生态振兴新图景

近年来,赤峰市敖汉旗长胜镇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防、治、富”三位一体的实践路径,以“绿”为笔,在乡村大地上绘就“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生态振兴新图景。

以“防”为基,织密生态保护“责任网”

2024年以来,长胜镇以“零容忍”态度打响生态保卫战,将毁林毁草专项整治作为重中之重,构建起全域覆盖、责任到人的生态保护体系。建立“班子成员+镇干部+村干部+护林员”的“四包一”网格责任机制,将全镇14个村的林草地精细划分为433个网格,实现“每片绿地有人管、每项整改有人督”的闭环管理。依托“日报告、日调度、日总结”工作制度,对生态隐患实现早发现、快处置,确保问题不拖延、不积压。为使生态保护深入人心,长胜镇组织256名镇村干部、护林员开展入户动员1300余人次,悬挂横幅100余条,发放政策“明白纸”、签订生态保护承诺书各10000余份。

为使违法开垦、违规占用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遏制,长胜镇坚持“有案必查、查必从严”,严防新增生态问题。创新推出“政策唠嗑队”深入田间地头,用乡音乡语解读政策,传授植绿护绿技术,帮助养殖户转型舍饲养殖、推广青贮技术,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两手抓”;自然资源岗工作人员则以“核查+服务+宣传”为抓手,走遍14个村开展精准地类核查、现场测绘、化解土地争议,并上门提供政策咨询服务,以真情服务赢得群众的支持,推动生态管理向常态化、制度化迈进。

以“治”为本,打造生态修复“新样板”

面对沙化土地分布较广的现实,长胜镇坚持科学谋划、精准施策,以项目化推进生态修复工程,让沙化土地逐步变回“绿色银行”。今年以来,扎实推进三北防护林体系完善升级:在白土梁子村完成880亩造林,如今榆树成行、杏林绽绿,沙化地块重现生机;在齐家窝铺村、长胜甸子村实施8200亩灌木平茬作业,有效提升植被防风固沙能力;针对长青村、榆树林子村等沙化严重区域,集中攻坚治理沙地7500亩,流沙蔓延趋势得到显著遏制。

此外,长胜镇还完成了风沙源治理补植造林400亩,不仅筑牢了生态屏障,更为后续产业发展埋下“绿色伏笔”。为确保造林成效,长胜镇高效完成4100亩更新造林,主要领导一线督导,技术骨干驻点指导,建立“栽管并重”全链条管护机制,压实挖坑规格、种植密度、后期养护等各环节责任。如今,“植绿、爱绿、兴绿”已成为长胜镇群众的行动自觉,房前屋后绿意盎然,一幅生态绿美图景正徐徐铺展。

以“富”为果,激活生态产业“新动能”

“以前这片地全是沙子,种啥都不行,现在种上沙棘,不仅风沙小了,我们还能在家门口挣钱!”站在郁郁葱葱的沙棘林前,六顷地村村民姜亚杰满脸喜悦。作为长胜镇“生态富民”的典型案例,六顷地村沙棘产业园始建于2017年,由内蒙古沙漠之花生态产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2200万元建设,覆盖六顷地村、长胜甸子村,总面积达2200亩。园区主要栽种“宇露1号”沙棘,每三年采果一次,亩产约900公斤,按市场价8000元/吨计算,年均亩收益达2400元,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园区还吸纳20余名村民灵活就业,年劳务收入达30万元,助力村民稳定增收。

在沙棘产业园区带动下,长胜镇已建成3处沙棘基地。为延伸产业链,还争取资金395万元,建成900平方米、库容4200立方米的速冻库,构建了生产、采摘、贮存、冷冻、初加工一体化链条。在“村企共建”模式下,企业与村集体实行“组织共建、发展共联、实事共办、生态共治”,联合打造党建示范村,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三链”融合。

青山不语,见证生态变迁。绿水含情,映照民生福祉。如今的长胜镇,生态致富的故事每天都在续写。站在新的发展起点,长胜镇将持续深耕绿色发展之路,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奋力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崭新篇章,让“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生态振兴新图景一步步变为生动现实。


【字体: 】 【打印】【关闭

相关文章

  • 主办:赤峰市林业和草原局
    承办:赤峰市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
    联系电话:0476-8833817
  • 蒙ICP备19002662号-1    
    蒙公网安备 15040402000140号
    邮编:024005
  •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4000041
    地址:赤峰市松山区新城玉龙大街77号
  • ../../../material/images/wx.jpg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