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治理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巴林右旗以"先建后补""以工代赈"创新模式,在科尔沁沙地南缘书写绿色发展新答卷。全旗200余万亩沙地实现系统性治理,生态修复与群众增收的双赢密码正转化为北疆生态屏障的坚实底色。
据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巴林右旗交出亮眼"治沙成绩单":完成赤峰市西北部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20.629万亩、林草湿荒治理64.2669万亩,实施内蒙古东部草原沙地综合治理3万亩、中央财政草原生态修复2.43万亩,推进文冠果丰产园提质增效0.1万亩,防沙治沙与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7.044万亩。尤为瞩目的是,5000余名农牧民通过投工投劳参与生态建设,累计获得劳务报酬1929.85万元,人均增收3860余元,沙地里长出的"绿色经济"让农牧民端稳了"生态饭碗"。
今年,全旗锁定100余万亩治理目标,赤峰市西北部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林草湿荒一体化等重点工程持续推行"先建后补"机制。该模式通过简化审批流程、优化资金拨付方式,让建设主体自主实施、验收合格后兑现补助,既抢抓了春季造林黄金期,更将 "要我治沙"变为"我要护绿"——农牧民以主人翁姿态参与治理管护,项目成活率提升至90%以上,生态治理效能显著增强。
预计2025年底,巴林右旗"十四五" 期间生态治理总面积将达220.872万亩,境内可治理沙地实现全覆盖治理,重度沙化草地得到系统性修复,沙化土地与荒漠化面积实现"双减少"。昔日风沙弥漫的科尔沁沙地,正逐步重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