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旬以来,随着气温变暖,我区草原蝗虫自西向东孵化出土,危害逐渐显现。目前看,草原蝗虫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全区草原蝗虫危害面积较去年同期减少560万亩。二是草原蝗虫整体发育进度较去年延迟7天左右,但在个别旗县因天气异常发育进度提前 10天左右。三是草原蝗虫种类以毛足棒角蝗、白边痂蝗、宽翅曲背蝗等早期种蝗虫为主。
针对草原蝗虫种类多、发生期不一致等特点,各地加强监测预警,强化综合防控,以“三个强化”扎实推进草原蝗虫防治,已完成防治411.34万亩,阶段性成效显著。
一是强化责任落实。年初印发《内蒙古自治区2025年林业和草原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要点》,以“挂图作战”方式推动全年重点防控工作。要求各地充分认识草原蝗虫危害的严重性和境外蝗虫的迁入风险,积极筹措资金,做好物资储备、人员培训、器械检修等防前准备工作,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地落实落细。
二是加强监测预警。充分发挥四级监测预警体系和草原网格员前哨作用,加大对蝗虫特别是毛足棒角蝗、白边痂蝗、亚洲小车蝗等早期种蝗虫的监测力度,准确掌握其发生发展态势,及时发布生产性预报并提出防治对策建议。
三是有序开展防控。大力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生态调控等绿色防控技术,因地制宜进行轮换用药,采用飞机、机械相结合的方式,把握好防治适期,适时开展防治工作。目前,全区累计投入劳力239人次、技术人员65人次,动用飞机14架次、大型喷雾器械48台次、中小型喷雾器97台次、车辆75辆次,积极推进防控工作,有效降低虫口密度,遏制灾害扩散蔓延。
四是积极宣传引导。常态化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及时让民众和社会了解蝗虫发生和防治情况,增强社会认知,激发牧民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全社会各行业齐抓共管良好氛围。同时,各地林草主管部门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争得社会的理解和支持,有效防范各类舆情。
下一步,全区将继续加强草原蝗虫监测调查,实时掌握其发生发展动态,同时,强化人员培训、指导及器械、农药等物资调配,适时有序推进草原蝗虫防控工作,助力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